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,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。当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,心理年龄仍处于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。在他们的眼里,中学是一个陌生的世界,功课由几门课增加到十几门课,内容多了,难度大了,要求高了。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、学习任务、规范要求了解较少,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、学习、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。为了推动小初衔接工作,让毕业班学生能更好、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,12月13日,我校邀请八坼中学的朱小方、袁雪华、曹思祺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,来到八坼小学开展“小初衔接,筑梦起航”联合教研活动。
首先,曹思祺老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,就思想引领、学习内容、学习方法、作业布置等方面,与八坼小学的孩子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。针对小学生在过渡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,老师亲切地建议孩子们在思想上做好准备,学习安排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。
接着,三位老师来到教室,对小学六年级孩子进行现场授课。
数学课堂上朱老师以学生为主体,以教师为主导,步步设疑,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,思考问题,解决问题。教师的步步设疑是学生思考的台阶,学生通过自我的思考,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自生活,并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。
课堂上,曹老师做到了“目中有人”,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。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,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,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。除此之外,本堂课上曹老师还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这堂课,并有所收获和感悟。整堂课下来,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。可以说,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是愉快的。学生那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,在整堂课上,能够持续地保持着,并和教师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。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,寓教于乐,再加上教师的点拨,学生和老师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,激发了学生对进入初中的向往。
袁老师的这一堂课,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规律,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,使课堂避免了枯燥乏味,大胆实践,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,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。 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,体验知识,积极参与,努力实践,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,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,从不会到会,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。
课后,我校的全体毕业班老师跟三位老师一起进行了研讨。三位中学老师指出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,运用不同教学手段,采取多种教学方法,启发学生思维,形成“扶—导—放”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。我校老师也提出一些关于毕业班教学中的问题,进行了互相探讨。
最后石菊娥副校长进行总结,此次小初衔接活动圆满完成,加深了两校间交流研讨,为孩子的小初顺利过渡做好了铺垫,打下了基础。她提出这样的活动下个学期将会延续,经过小初衔接的合理的指导后,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顺利适应初中生活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